苏德战争中,德国如果一开始就去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会不会好一些?
谢谢邀请!其实希特勒在实施“巴巴罗萨”计划时也是主张首先攻打斯大林格勒,夺取乌克兰的粮仓、顿巴斯的煤和高加索的石油,但是与德军的高级将领有分歧,德军统帅部认为应该直接进攻莫斯科。于是希特勒与这些高级将领达成一致意见:分三个集团军按指定的地区进攻苏联。
北方集团军群:由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率领29个师,在1000多架飞机掩护下,由东普鲁士出发,直奔列宁格勒。
中央集团军群:由费多尔.冯.博克元帅率领51个师,在16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由华沙出发,进攻莫斯科。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德施泰特元帅率领63个师,在1400架飞机的掩护下,攻入乌克兰,拿下基辅,夺取顿巴斯,直接攻入高加索地区。
从兵力分布来看,德军在南方集团军群还是配备了重兵力,说明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基辅和高加索是十分重视的。但是,即使德军一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地区,结果仍然是一样的。
因为希特勒对苏德战争有三个误判:一、对苏联兵力的误判。德军估计苏军大约在200个师,战争爆发后查明有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这还不包括民兵组成的游击队。而且消灭多少师会源源不断地补充上来。二、对苏军战斗力和抵抗意志的误判。苏联大军入侵芬兰被打的丢盔掉甲之后,再加上大清洗,苏军三分之二的军官被清除。希特勒以为苏军会不堪一击。德军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越往纵深推进,苏军的抵抗力越强,尤其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三、对苏联的气候和道路的误判。苏联的秋季阴雨连绵,道路泥泞,在进攻莫斯科时,装甲部队深陷泥泞之中,不得不用马把坦克拖出,而苏联又是地域广阔,大大延迟了进攻时间。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的傲慢和自信,在占领欧洲尤其打败法国之后,希特勒对德军的“闪电战”极其自信,认为进攻苏联在三个月内就可以占领全境。也就是说从1941年6月22日到冬季来临之前就可以打败苏军,以至于都没有给德军准备冬季的服装和装备,出现了润滑油和汽油结冻和枪炮不能正常开火的局面。而苏军却能行动自如。
德国500多万大军,从三路进攻苏联一开始才把苏军打得溃不成军,当时斯大林被希特勒蒙蔽,苏军毫无准备。如果德军从一线即高加索线,或者两线即列宁格勒线进攻,虽然可能推进速度较快,但是苏军就完全有准备的时间,就有可能放弃一线,重点对付另一线,苏军的效果能好一些。其实德军失败并不在于高加索的石油和斯大林格勒周转站问题,而在于苏德战争爆发,世界上形成了反法西斯和法西斯的战争。就像美国利用《租借法案》从各方面给苏联大量的援助,对苏联打败德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结果都是一样。 如果美国没参战, 并且没有援助苏联,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以歼灭苏联有生力量为主不以占领为重; 在高加索地区以重兵占领为主,不断增兵高加索, 使苏联失去高加索的石油、粮食和铁矿, 苏联有可能会被打败。
你叫他飞过去。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河的下游,莫斯科、基辅的深远后方,没有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交战,德军根本打不到斯大林格勒,但这两处交战,德军己经担误了时间,不可避免的要进入冬季作战,斯大林格勒更远,后勤保障更困难。而且斯大林格勒本身就不是主要目标,而是更远的高加索地区,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只是为了保障远攻高加索地区德军的侧翼安全,阻止莫斯科方向苏军的支援行动。通向高加索地区的通道多山川阻碍,不利于坦克机械化作战,也不利于更多部队展开行动,德军的后勤运输单位的主力,仍是马车,在苏联恶劣的道路条件下,运输保障能力有限,承受不了那么远的进攻需求。不打击莫斯科方向的苏军,会导致苏军有更大规模的兵力来切断远攻高加索德军的后路,那样,围歼的就不只是第六集团军了。
德国开始是想攻占莫斯科,迫使对手投降,结束战争的,。没想主打南线,是莫斯科战役苏方胜利后,苏联西南方面冲昏头脑,率先反击,被德国打的七零八落,德国乘胜反击,战绩超好,打到顿河和高加索,出人意料。战前要是主攻这里等于脱离主战场,苏联没有被吃掉的军队会向南反击,也一样不好过。
一样失败
1、德军的优势是快速装甲突击包围消灭敌人主力
劣势是人数不足短时间内无法结束战斗
2、基辅战役就是最好的例子,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已经越过基辅地区快速穿插直奔莫斯科啦,因为中央集团军无法吃掉基辅地区的七十多万苏军,古德里安又掉头回来帮助中央集团军。战役是赢了,时间也过去了3个月冬天来了
3、战场太大了兵力无法集中在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苏军人数都多过德军数倍,德军有优势但是都无法单独消灭苏军。
4、斯大林格勒德军以经占领了四分之三,就是因为没有援军始终无法结束战斗打成了消耗战,苏军援军一到一个反包围,南方集团军主力全军覆没。列宁格勒也是兵力不足无法包围死也败啦。莫斯科德军不进攻了苏军还大反攻那。
为什么有人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一场伟大战役,上承莫斯科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之骄,斯大林一改前训,不听朱可夫大将的劝阻,采用了希特勒希望的集团军大决战方式,在四二年的春夏之季被以德国精锐的帝国精英曼施坦因打的满地找牙损兵折将,有二十多万大军被消灭了,苏联高层多次易帅,什么铁木辛哥,等几个元帅豪无建树,战争的天平似呼以倒向了第三帝国。到十月份斯大林在也座不住了,还是启用了大将朱可夫为总司令,负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朱可夫老谋深算,利用手中的精兵强将,前覆后继,斯大林格勒一度仅剩下不到%2o的城区在俄军控制下,士兵活不过一天,团长过不了三日,是真正的人间炼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鬼哭狼嚎,冬天是上帝赐于俄罗斯民族的伟大杀器,天寒地冻,零下三四十度,天神也无力回天,但希特勒犯下了战略性的错误,调走了第四装甲集团军群,朱可夫心里慎蜜,动察秋毫,利用这一优势战局,先打罗马尼亚集团军,和保加利尼军队,一举两得横扫当面之敌,令保鲁斯的一百多万大军人心惶惶,无心力战,加上饥渴难耐和天寒地冻,德国元帅保鲁斯领九万之众投降了,苏联红军以雷庭万筠之势打的🇩🇪德军屁滚尿流,约二百多万之众被无情消灭,从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责点。🇩🇪德国军队从此以后,再也无力可以肆意妄为的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战役,一九四三年一月间的这次战役惊天动地,令世界震撼,其后的库尔斯克坦克大战更是一推在推,如果没有朱可夫元帅的伟大果敢和沉稳老谋,恐怕世界历史也要改写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代价最高的战役之一。
1. 轴心国和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德军在攻击斯大林格勒期间估计有50万人伤亡,苏联估计有100万人伤亡。
2. 斯大林格勒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它的占领对轴心国和苏联在军事和政治上都至关重要。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使得战斗规模更大。
3. 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冬季时期进行,战士们在寒冷的天气下进行战斗,缺乏足够的衣物和设备。苏联军队在城市中挖掘出许多战壕,并在严寒中与敌军作战。
4. 在战役的后期阶段,苏联空军在支援地面部队的同时,在轴心国空军提供的反击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苏联军队以最终的胜利为结束。
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为什么说这埸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看当年的情況,不惨烈才怪,一攻一守,关係到一个国家存亡的紧张关头,以当时的纳粹德国战意正浓.野心膨胀.所向披靡,倾尽全国之力目的霸占了视为最强对手的苏联,这是攻的一方。以当年苏联方面实力只能够倾尽全国之力誓死保卫这个最后的防线,这个就是斯大林格勒,假如连这个防线也失守了,意味着接下来苏联就亡国了。一方志在必得,另一方不容有失,惨烈的程度可想而知,可能是德國佬制造了太多天怒人怨惨剧,连老天也不放过他,多亏的是老天有眼,来了一场大暴雪,瞬间使战况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才勉强惨胜了这场保卫战!否则的话,地球上也就没有今天的俄罗斯了!
谢谢邀请!其实还有中途岛战役跟斯大林格勒战役也不遑多让,都是自损一千,杀敌八百,都是以惨胜告终的!
二战时,斯大林格勒战役,对苏德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德国倘若战败,意味着德意志帝国陆军最精锐的担任主攻任务的第6集团军将全军覆没,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必将重创德军在东线的整个战略部署。
而如果苏军战胜围剿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则德国在苏联战场上的整个进攻态势必将严重受挫,在东线的持续胜利被彻底遏制,苏军将初步具备战略反攻条件。
事实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德军失败苏军胜利而宣告结束,历史教科书说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说法和结论,经得住历史的严峻考验。
此役,双方都投入了坦克、榴弹炮等重装集团军,可谓地面部队精锐齐出,空中都有战轰机掩护,苏海军运输船队对战争的胜利也作出了巨大关系,冒着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源源不断地将苏军通过伏尔加河运抵斯大林格勒,保证城内始终有足够的兵力与德军展开血肉横飞的残酷巷战,将德军死死地钉在城内,无法有效突破市政府、医院、银行、电报大楼等标志性建筑。
斯大林格勒战役自1942年7月17日打响,到1943年2月2日结束,苏德双方投入了数百万的兵力,德军一度攻入城内,展开逐街逐巷逐楼的争夺战,街道小巷高楼等反复易手,不断地拉锯战,整排整连整营整团的兵力,用不了多时都伤亡殆尽,斯大林格勒成了名副其实的战场“绞肉机”。
战役最激烈紧张时,苏军投入战场上官兵的生命,是以每天每小时甚至每分钟来计算,甚至一个步兵团长这般中级军官都存活不过一星期,可见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双方死伤的惨重程度,为历来战役所罕见,市内几乎没有一幢完好无损的建筑,到处都是残垣断壁、泥石瓦砾,满目疮痍,人间地狱。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由于兵力损失都非常惨重,双方都不断地增兵,德军先后参加会战的有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匈牙利第2 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第8集团军等建制完整的集团军。
苏军投入了比德军更为庞大的兵力,计有第21、第57、第51、62、第63、第64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等,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则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
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等被成建制地歼灭,共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四分之一,苏军的损失不会少于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只会多不会少。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史称人类绞肉机,双方投入百万兵力,战争之残酷惨烈,史上所未见。然前苏联以斯大林格勒一战定乾坤,彻底扭转西线战场主动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之战,基本上奠定了二战的胜利格局,没有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就不可能扭转二战时盟军的秃势。正因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大量消灭了德军的精锐部队,动摇了德军的东线战场,德军紧急抽调西线兵力增援东线战场,又动摇了德军的西线战场,才使美国有机可乘,才有罗曼底登陆战的胜利,才使前苏联一战成为世界强国。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是不是真的武器不足,只能领五发子弹?该战役对二战整体,有何影响?
首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期,苏军装备不足,尤其是技术装备不足是事实。
尤其是保卫战中期,从西伯利亚紧急调回来的几个师,情况更是严重。
但是,像电影中那样,一个人拿枪,一个人拿子弹什么的,就是扯谈了。那纯属西方黑苏联的。
其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联遏制德国进攻的一次战役。
重点是,从这次战役后,苏德之间的战略态势开始出现了转变。
而德国开始失去战略主动权。
这个正常人都知道,这是西方用来黑苏联人的。
别的不说,就当是苏联人遭到攻击的时候,苏联当时正在进行军队装备更替。仅枪支一项就更新了接近五百万只步枪。再加上当时苏联人正在更新坦克,所以就替换下来的武器就足以支撑数百万的部队。说苏联人二战中武器不足基本就是在扯淡。
当时苏联人的确缺东西,但是缺的主要还是食物而不是武器。
其次,一直被各种黑,什么后退就枪毙的苏联督战队,实际上是法国人的操作。
二战中苏联的确有督战队,但是枪毙的人很少,很多逃兵都是被编进惩戒营,用来执行一些非常危险的任务,而非直接枪毙。
在二战中,战争规模最大的战场就要数苏德战场了,毕竟在苏德战场上,苏德双方只要发生战斗,动辄就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的规模,而在苏德战场上,如果要说规模最大的战斗,那肯定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了。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还是很重大的,也是二战的转折点,而且后来也有不少电影对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了描述,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兵临城下》这部电影了,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是以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为主角进行刻画的,可以说,剧情方面还是不错的。
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那些临时征召来的新兵,在上战场之前,连人手一支步枪都做不到,一个士兵拿枪,下一个士兵就拿着一个5发子弹的桥夹,直接就向战场上跑了,那么这样的情况在当时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真的出现过吗?
其实仔细想想,这也根本是不可能的,要知道,苏联可是一个重工业相当发达的国家,而且苏联自从1922年建国开始,就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国家重工业水准已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说苏联士兵缺少步枪,这不是搞笑吗?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主要描述的就是苏军的近卫13师,但是在历史上,近卫13师也没有说出现像电影中那种大规模缺少枪支的现象,而且《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是法国人拍摄的,也有抹黑苏联的嫌疑,据说这个导演组在采访俄罗斯的时候,那些苏军老兵直接就拿东西往他们的头上砸,最终只能灰溜溜的回去了。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军的后勤工作相当出色,这一点在曼施坦因的回忆录里可以找到。那时一次领到5发子弹的恐怕不是苏军,而是德军。德军的闪电战所暴露的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就是后勤保障。漫长的后勤线上不断受到游击队的袭扰,使得德军穿不暖、吃不饱。相反,苏军由于人民的大力支持,弹药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运到前线,各种装备不存在少的,只存在多的。有些步兵连步枪都甩掉不要了,端着波波莎就往前冲。
标签: 斯大林格勒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