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刚开始学画的时候,一般都注重在技巧上,这也是最基本的起步,但是,自己固有的喜好或者说感受、个性不能忽视,因这些是你学到的技巧所要为之表达的核心。技巧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法;如果只是为技法而表现技法,那就失去的学技法的最终意义了。 人们在生活中,对事物的理解、认识所产生的情感、思想是人生的一个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表现与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而艺术的手法就是为其服务的目的。 比如说,梵高的绘画技法深奥吗?不是!而往往学院派就是注重技法的要求却忽视了技法要与人的感受、认识、表现相吻合,从而充分的达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之目的。 技法的高低只能是一种专业技能的运用与熟练,但不能代表理念的传达。所以,一切的技法如果不适合自己的情感表达就等于花拳绣腿,没有实用的价值。反之,如果有某种感受又能找到一种表现的方式,那就不要再去强调技法的重要性了。确实现实中,人们对学院派的技法表现的作品认识比较多,也形成了某种局限,但随着时间与时代的变化,追求内在的、给人们一种新的认识与感受的才是真正具有欣赏价值的作品。 有些业余的绘画爱好者,在学校或是自我练习中,总是会迷失在技法里,当学会了一些或者是掌握了一些技法的基本要领后,却不知道怎么应用,要表现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感觉想法是想法,技法是技法,总是结合不到一起来。本来有些想法,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虽然表现的不够成熟完美,但还是表现出来了一些,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儿童画。而当我们要用技法来表现的同时要注入自己的感受时,却是那么的僵硬而生疏,像是在模仿他人而不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人生的经历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让我们认识理解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在绘画的学习与练习中,表现最为重要,而表现之中带有自己的感受(风格)更为重要了,这个才是我们追求的绘画中的最高境界----自我表现。 当每个艺术家都能用成熟的或不成熟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我们会看到那就是艺术百花盛开的春天。
绘画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就是画家把自己融入到所处的自然环境中,这样才能真实体现画作所表现的人物,风景,物体,动植物的面貌特征。这就是所谓的写实意义风格画派。或者把画家自身的灵感与所处的环境相结合,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更具有抽象思维的风格。
经常听人评价一幅画会说”画的真像““画的一点也不像”。
对于画画像不像这件事,吴冠中说,画得像是写真不是艺术。
艺术是有情感的,不是学了画画就可以画出艺术品。
吴冠中画作
搞艺术要有感情,艺术往往诞生于感情。
曾经追求俄罗斯的写实主义,画家画画就停留在“画得像”上,而真正的艺术不是画得像,画得像是写真不是艺术!
感情的画,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出来,就像喜欢一个人一样,会用眼神、语言、表情交流。
画画,不是画某个东西本身,而是要通过这个东西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告诉别人,当别人看到的时候可以有所感触。
吴冠中画作
一个人想学画画,就要有学画的冲动,这冲动要像往草上浇开水都浇不死。
绘画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它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另构一种意境,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意境。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力、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画画的最高境界就是表现自我,艺术应该反映艺术家内心的主观感受,应该从客观物象的自然表象中解脱出来。 现代艺术家生活在机器时代,我们有逼真的机器手段来描绘客观对象,不应当像传统艺术家那样追求再现,而应该关注内在精神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图解社会..“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做人做事何尝不是这样呢!外界的意见,外界的思想,外界的所见所闻,统统可以概括为“造化”。不应该盲目的照抄“造化”,要有自己内在的思考和判断。就像画一幅画,如果盲目的照抄大自然,那还不如拿个照相机“咔嚓”一声来得容易!一副好画都是要经过作者有思想的进行表达。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毕加索、梵高的画是皇帝的新装吗?还是真的那么有艺术价值?
绝大多数公众是盲目的。当然,大多数公众也意识不到这点。
无法理解毕加索和梵高的并非只有今天的中国老百姓,在毕加索生活过的巴黎,大多数人对他的所作所为一样是一头雾水。
信息时代的重要法则是,所见即信息,也就是说,任何显性事物都是知识客体,都存在着“怎么来的,在做什么,要做什么”等问题。大多数人在今天处理信息的误区在于过分地相信人文主义所强调的个体的感受——直觉作用的过程,认为艺术欣赏强调的是感受过程,而非理性思考。人类大脑的作用机制无非直觉与理性二者,悲惨的故事让大众为之流泪,但其之所以能让我们有同理心,正因为我们具有理性的逻辑推断能力,能设身处地去思考,只是在多种情感范式重复作用的今天,我们的大脑替我们省略了理性进入“同理心”的过程,让直觉产生了悲情。要注意的是,直觉反应比理性思索要快捷得多,也消耗少得多的能量,因此大多数人宁愿相信其直觉感受,而非动用大脑思考。
事实上,艺术首先是巨大的知识对象,观众的任何赏析首先都是建立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你觉得毕加索和梵高因为其抽象性质而难以理解,但你确定具象绘画你就能赏析得了么?一副悲伤女子的肖像,也许比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更让人能引起共鸣,因为大多数很容易根据其客观现实经验构建起“悲伤”的意象,分辨出肖像中女子的情绪从而感同身受,而抽象符号则不能,因为大部分人缺少相关的训练。而且,欣赏写实具象绘画同样需要知识经验作为条件,否则你除了看到个个裸女外,对她们的身份并无所知,真正的赏析自然也无从谈起。
艺术赏析是大量的理性分析和一点点的直觉作用,但绝大多数人应对生活和艺术的态度,仅仅是后者而已。更可悲的是,面对直觉无法赏析和接受的信息,首先采取的态度是质疑体制——现代艺术是否是皇帝的新装?而非质疑自己感受世界的方式。要真正地理解毕加索或梵高的艺术,同时明白在中文语境中要如何应对这些西方艺术形式,谈何容易,除了要明白西方艺术史的主要发展脉络,知道在怎样的背景下具象是如何走向抽象的,还需要对中国现代艺术有所了解,对文化隔阂和跨语境历史发展有一定认知,更重要地是,如何平行地去观察整个时代的艺术动态。
标签: 埃菲尔铁塔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