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帮天堂:耶路撒冷》到底是什么意思?求看过的留下影评?
据说使得导演拉尔夫·齐曼决定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源自他与南非朋友的一次谈话。那天,他的朋友正好说起希尔布劳当地的黑帮是如何盗取一座大厦的:有一天,几辆豪华的轿车停在希尔布劳的一座破旧建筑外,几个看似大人物的男人手中挥舞着档案,表示他们成立了一个协会来保护城中居民的合法权利。他们以后将在这里收取租金。作为回报,他们也会改进这里的居住环境,整顿这里的治安。看着这些人信誓旦旦的嘴脸,居民们信以为真,却在后来发现被愚弄了,眼前这一切其实不过都是谎言。可是,想要反对,却为时已晚。一旦有人提出异议,就会被这些人驱逐出住所,如果反抗就会有人强行把他的东西扔出房间。面对强权,人们不得在条约上签了字。这样,商人们就以极少的代价,换来了高昂价值的房产。齐曼被这匪夷所思的事情吸引住了,“我当时就回到了南非,开始实地的调查。因为这一切听起来都这么不可思议。”他先后采访了记者、警察、社会工作者和律师,令他惊讶的是,这类事件不仅是真的,而且在当地非常普遍。那个时候,齐曼就已经在脑中有了所要拍摄电影的轮廓。
“我原本希望这部电影看起来很严酷,但是约翰内斯堡的现实不仅与此,我还想要让观众看到当地居民怀揣的梦想和希翼。当你从远处遥望希尔布劳,它看起来就像一座坐落在山间的会发光的城市,如同新的耶路撒冷,是我们灵魂的归属。但是当你身处其中的街道,你会发现另一派光景。”导演还解释了为何给电影取名为《耶路撒冷》——这来自于非洲的一首圣歌,这首歌贯穿了整部电影。“这虽然看起来似乎令人费解,但是它传达了一种不会熄灭的希望。”电影的制片人表示,片中的角色全部取自于他们在南非街头所见所闻。“我们见到了很多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他们也曾经为生活奋斗过,后来却感受到生活的背叛。”
制作《耶路撒冷》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光是为了搜寻资金,剧组就颇费周折。齐曼说,取得的那些资金总额还不如他以前拍的音乐录影带的成本高。
影片的上映也不算顺利。制片人最初想通过南非的院线推广这部作品,但是由于他们想要保留DVD和电视的发行权,院线方面不予合作。直到后来,片方找到了广播台和电影委员会帮他们做影片的相关宣传,包括在柏林电影节上的放映。2008年2月份,该片在南非上映。有14家影院同时放映了这部电影,仅在一个月就赚取了40万美元的票房。不仅如此,影片还获得了观众和媒体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并且,代表南非参选了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到底谁才是耶路撒冷的主人?两国之间为何出现矛盾?
耶路撒冷究竟应该属于谁,就象巴勒斯坦这块土地应该属于谁一样,也许靠各自说,永远也沒有说清楚的时候,也不能搬历史或传说中的某种说法。能做的只有在联合国相关决议的基础上,通过谈判来解决这个问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耶路撒冷,当时仅仅占领的是耶路撒冷的西部,以色列把西耶路撒冷当作它的首都建把它的国家机关设在那里。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又占领了东耶路撒冷,并在1980年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首都。
但,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并不承认这一点,联合国通过478号决议否认了它,并要求之前少数己在耶路撒冷建立了大使馆的国家搬回到大家公以的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去,应该说这也是对以色列藐视国际社会的惩罚。在联合国的坚持下,到2006年,所有国家的大使馆均撤出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并留有了三大宗教的遗迹,寺庙和建筑物。在它的归属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看法和坚持也正常。巴勒斯坦在以色列宣布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后,也宣布东耶路撒冷为自己建国后的首都。因此,对这一敏感的历来遗留问题,只能通过谈判来解决。
巴以之间进行过多次谈判。其中奥斯路协议中对耶路撒冷的归宿虽没明确解决,但一致认为应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既然是谈,就包含有耶路撒冷分治的意思。如今,美国不顾巴勒斯坦人和国际社会的反对,采取单边主义立场把大使馆迁往耶路撒冷是不对的。这样做只能引起冲突和对立。从长远利益来看,耶路撒冷归宿,只能谈判得以解决。
标签: 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