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长宽分别是多少?
永定县境内的大型方形、圆形土楼有8000余座,而圆形的则只有360座,最大的圆楼直径为82米,最小的是洪坑村的“如升楼”,直径为17米。最古老的是高头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建于公元1709年,直径73米,楼内最多时曾居住80余户人家,有600多人。
福建的土楼为什么要叫作土楼?当初为什么要盖土楼?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福建的土楼为什么要叫做“土楼”?
福建客家住宅之所以被称为“土楼”,很大程度上原自其主要建筑材料“生土”及其夯筑方法。早在龙山文化中,出土遗迹就显示出,先人已懂得将生土层层夯实,来获得比泥土更加坚实的夯土。俗话说:“ 千年的土,百年的砖。”土能夯实,维护妥当,确实能担千年之用。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当初为什么要盖土楼?
这个问题,要从土楼的主要功能来考究。除了供家族居住,土楼最重要的是作用便是战斗堡垒。如此这般垒起的墙,1-2米厚,坚硬的难以想象!据说可以抵挡炮击。“ 裕兴楼 ” 在1934年便抵挡住了军队平射炮的轰击,19发连射也只在土墙上轰出了几个凹坑。
夯实的夯土除了坚固无比,其导热系数小,热惰性好,节能环保,能够实现真正的冬暖夏凉。
土楼,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根据《现代汉浯词典》的解释,所谓“楼”,就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子”。据此,一层的房子,即使以生土墙承重、以木料作为柱梁等构架,也不能称为土楼,只能称为土屋。[1]土楼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土楼是分布在中国东南部的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客家地区,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生土与木结构相结合,并不同程度地使用石材的大型居民建筑。它们是几次中国乃至东亚历史动荡和民众大迁徙的产物。其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品类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楼。[1]
土楼已被严格确认的福建土楼建筑有3000余座,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永定县、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和华安县,其中又以客家土楼为代表。土楼的兴建高潮是在中国动乱与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迁移之际。这些时期包含唐末黄巢之乱、南宋政权南移与明末清初。直至17世纪之后,不但让客家人最后定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也让土楼分布地点以中国闽粤地区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的。
在民间俗语中,“土楼”亦是“土楼房”的简称,与“洋楼房”相对而言,泛指没有集中供暖和燃气管道的简易低层楼房。
视频加载中...
土楼,我国闽西南地区一种奇特的巨型建筑。从高空看它们如同一座座导弹发射器,从正面看它们又像是一座座巨型堡垒。这些土楼的建造者到底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在山林里建造这些堡垒呢?
这些土楼是西晋末年迁徙(xí)至此的客家人建造的,是古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国之瑰宝”。土楼体量高大,通常有三到四层,高度可达十二三米,它的外侧是厚达一两米的坚实夯土墙。高高的窗户,厚实的墙基,再加上封闭的大门,宛如一座堡垒。那客家人修建这些堡垒到底是为了抵御什么呢?
福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洪和野兽是客家人经常要面临的问题。因此他们有意将墙底的鹅卵石砌到最高洪水位以上,防止夯(hāng)土墙被洪水冲跑。为了防止野兽侵袭,客家人修建了厚达20公分的城门并加修了粗大的门栓。除此之外,这座城堡不光能防御野兽,还能抵御土匪,土楼的窗子设计就是很好的体现。一层的窗户通常非常狭小、有铁栏加固,但到了第二层就会开阔一些,第三第四层才会更多地考虑采光。为了防止土匪用火焚烧木门,客家人还在木门上设置了一条暗道,直接连通到城门的上方,只要在洞口灌水就可以浇灭门口的火焰。
在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客家人克服了地理环境危机,创造出了这些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
标签: 福建土楼图片